在虚拟货币的喧嚣浪潮中,pi 币一度凭借 “手机轻松挖矿,未来财富无忧” 的宣传口号,吸引了全球超五千万人参与。然而,这看似诱人的 “致富机遇”,却被中央 2 套《经济半小时》栏目揭开了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真面目。
pi 币诞生于 2019 年,由自称斯坦福大学博士的团队推出,宣称其是一种创新的加密货币,用户仅需每日在手机 APP 上点击一下,就能如同参与比特币挖矿一般获得 pi 币,未来可用于支付、交易,价值有望比肩比特币。早期,pi 币以极具诱惑性的推广策略迅速扩张。采用社交裂变模式,用户每邀请一位新成员注册,双方 “挖矿” 速度都会加快,这种拉人头机制促使其用户量呈指数级增长。同时,官网打着 “斯坦福团队” 的旗号,伪造与哈佛等知名机构合作的虚假信息,营造出专业、权威的形象,让许多人深信不疑。此外,项目方不断放出 “主网即将上线,pi 币将登陆交易所” 的消息,如同吊着胡萝卜的驴子,让用户始终保持期待,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。
但中央 2 套深入调查后发现,pi 币所谓的 “挖矿” 只是一场数据游戏。与比特币挖矿需强大算力、复杂算法不同,pi 币的 “挖矿” 仅是在 APP 内完成简单算术题,数据仅存储于平台私有数据库,并未涉及真实区块链运算,也未记录在公开分布式账本中,毫无实际价值。从资金运作来看,pi 币是典型的庞氏骗局。平台通过拉人头奖励,用新用户的 “入门费” 支付老用户收益;开设内部交易所,允许用户用人民币购买 “pi 币期货”,资金直接流入公司账户。警方调查显示,平台超 50 亿元流水中,90% 来自用户拉人头奖励,无任何实质商业活动支撑。
pi 币项目方从 2020 年起就频繁宣称主网即将上线,却一次次以各种理由推迟。真正的区块链项目主网上线后,代码开源、交易记录可查,pi 币却始终未公开核心代码。近期,项目方突然加速推进 “主网预热”,要求用户进行 “KYC 认证”(身份验证)、“质押 pi 币”,种种迹象表明,这极有可能是在跑路前最后一次疯狂收割用户个人信息与虚拟资产。
pi 币骗局持续多年,根源在于精准抓住了人性弱点。利用大众渴望轻松致富的心理,尤其吸引了对加密货币了解有限的中老年人。通过复杂专业术语和虚假权威背书,让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真伪,选择盲目相信。尽管央视已曝光,仍有部分用户心存侥幸,期待奇迹发生。但业内人士明确指出,即便 pi 币上线主网,其币值也毫无保障,平台完全可随意操控价格。届时,用户不仅可能面临资产瞬间归零风险,还可能因参与虚拟货币交易违反我国相关法规,个人信息也将面临泄露隐患。
中央 2 套对 pi 币的曝光,是对公众的一次重要警示。在面对各类打着 “区块链”“虚拟货币” 旗号的项目时,务必保持理性与谨慎,仔细甄别,莫让贪婪蒙蔽双眼,陷入精心设计的骗局陷阱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